日前,由上海歐洲學會主辦、華東理工大學歐洲研究所承辦的《歐洲經濟形勢報告(2021-2022)》發布暨研討會在華東理工大學舉行。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教授邱強在《報告》中撰文說,隨著歐洲能源危機的爆發,再次對我國能源安全問題敲響警鐘。在實現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我國應該建立合理的能源消費結構。
文章提到,歐盟40%的天然氣供應來自俄羅斯,例如,俄氣占德國天然氣供應量的66.1%、意大利43.3%,而一些中東歐成員所占比例更高,如捷克100%,芬蘭97.6%,匈牙利95%,斯洛伐克85.4%。俄烏沖突爆發以后,歐洲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能源價格急劇上升。歐盟經濟和歐洲人的生活受到極大的影響。
在此情形下,歐盟成員國開始制訂并實施擺脫俄羅斯能源的政策,國際能源署也密集出臺擺脫對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依賴的政策建議,美國與歐盟發表聲明要共同行動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例如,2022年3月25日,歐盟委員會與美國聯合發布《關于歐洲能源安全的聯合聲明》,美國將努力確保 2022 年為歐盟市場增加至少 150億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
除此之外,為了緩解能源危機,歐洲多國還采取了其他措施,文章對此做了梳理,比如宣布重啟已廢棄的煤電項目,加大本土油氣開發,新建核電站或宣布推遲棄核時間,大規模集中采購天然氣等。2022年3月,歐盟將能源安全和能源轉型與應對氣候變化結合在一起,推出了REPowerEU(歐盟可再生賦能)計劃。從長期看,擴大太陽能、生物質能和氫氣能源,是歐洲清潔能源轉型的唯一出路,既可以實現能源安全,又可以實現氣候安全。
然而,俄烏沖突對全球能源的影響只是開始。文章說,國際能源市場仍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
對我國而言,雖然已經形成了煤炭、石油、天然氣、非化石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給體系,但與此同時,我國能源安全新舊風險交織,油氣資源短板長期存在,區域性、時段性能源供需緊張問題時有發生,網絡安全等非傳統安全風險日益突出,建設高水平的能源安全保障體系尤為重要。文章說,“端好能源飯碗,保障能源安全,始終是我國能源體系建設的重點與核心目標。”
在歐洲各國多方尋求液化天然氣貨源以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的過程中,地區有限的液化天然氣接收設施,成為其謀求能源安全的主要瓶頸。而基于當前我國油氣消費形勢,文章說,解決好油氣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對于保障能源安全意義重大。“近年來,伴隨我國油氣消費量和進口量的不斷增長,油氣管網建設規模不斷擴大,但油氣儲備、應急調峰能力不足,管網互聯互通程度不高,始終是制約我國油氣市場穩定發展的短板。”
從歐洲的能源危機中也能看出,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而不能夠未立先破。文章說,能源轉型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需在能源系統穩定性、經濟性、清潔性之間維持平衡。過于激進地向新能源轉變,不僅推高能源價格,也會引發階段性能源短缺。對于中國的能源安全,文章總結說,必須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以保障安全為前提,構建現代能源體系,協同推進低碳轉型與供給保障,著力筑牢國家能源安全屏障。